新动态
LATEST NEWS
新动态
LATEST NEWS
动态详情

20平,日销万元!拆解“林德清”上海本帮面的团餐场景成功秘诀

2025-07-18 14:12:56

微信图片_20250718140734.jpg

微信图片_20250718140742.jpg



“哧啦——”


油锅爆响的瞬间,酱香裹着热气腾起。


杭州华为园区食堂2楼档口前,队伍已蜿蜒近十米。穿工牌的年轻人盯着玻璃后的机械臂——不锈钢铲翻飞,酱料精准倾泻,9份本帮牛肉鸡丁在油火中同步翻滚。

 

 

微信图片_20250718140803.png



35秒后,出餐口响起提示音。


“第9单好了!您点的双椒爆肉。”


店员将面碗推向窗口,顺势扫码启动下一轮炒制。这是“林清德”上海本帮味面馆午市常态:20平米,4台炒菜机器人,日销破万,坪效超500元。



01浓油赤酱背后的效率革命


本帮面精髓在“浓油赤酱”,传统做法依赖厨师对火候与酱料配比的精准掌控。


“林清德”面馆的破局点,恰是用科技解构了这份经验壁垒。

 

 

微信图片_20250718140808.png



在后厨不锈钢操作台上,只陈列着三款基础酱汁:浓赤酱、葱油汁、高汤底。这些由中央厨房统一配比的“味觉密码本”,覆盖了招牌辣肉、响油鳝糊、雪菜肉丝等所有浇头。


加盟店主无需钻研配方,只需按流程扫码添加,酱汁的鲜甜浓稠永远恒定。


午市11:30至13:00的90分钟,是团餐场景的“生死时速”。

 

 

微信图片_20250718140813.png



传统面馆因人力限制,常出现出餐断档、口味波动。


“林清德”的四台智能炒菜机却形成作战矩阵,可同时处理9-12份浇头,单份炒制时间压缩至5分钟内。


华为店店长坦言:“高峰期单小时出品120碗,人工根本做不到。”数据对比显示:人工厨师单次仅炒1份浇头,耗时约8分钟;机器人单次处理9份,总耗时5分钟,效率提升14倍。


操作界面上清晰的指示“扫码选择浇头→投料口放入食材→启动自动翻炒”,让新人培训1天即可上岗。


正如林清德创始人张健强调:“我们要做的是让兰州拉面师傅也能炒出地道本帮味。”



02团餐黄金三角的精准卡位


“林清德”面馆的爆发非偶然,其模式设计直击团餐三大痛点:时效、性价比、稳定性。

 


微信图片_20250718140818.png


 

在丽泽华为店,22元的客单价比园区快餐贵30%,却仍日日排队。秘密在于“现炒锅气”带来的体验升级——机器人翻炒时窜起的火焰与镬气,成为透明厨房里的活广告。


某科技公司行政主管反馈:“员工愿意多花5元买一碗有烟火气的面,而不是料理包快餐。”


反观其某大学档口,“林清德”将客单价压至12元的秘诀,是独创的“酱料复用模型”:葱油汁既能拌素鸡又能调焖肉,三款酱汁衍生出18种组合。


这种柔性供应链使学生在预算内吃到不重样的现炒浇头,日均销量稳定在300份以上。

 


微信图片_20250718140821.png


 

负责该区域的运营经理发现,学生群体周三浇头更换率达78%——这正是酱料组合策略创造的消费惯性。


支撑双场景作战的成本结构更具巧思。


设备押金1万/台的设计实现轻资产启动,月租金2000元/台的成本仅为人工厨师1/3。而35%-40%的食材成本,使65%毛利空间既能支撑企业场景的品质升级,又能保障学校场景的价格竞争力。


当北京加盟商用机器人替代两名厨师后,每月直接降低3万元人力成本,这恰好覆盖了华为园区高昂的场地租金!



03可复制的单店盈利引擎


“林清德”面馆的扩张底气,源于其极简却精密的财务闭环。


加盟商面临的关键选择是:支付3万元加盟费锁定成本,还是选择零元加盟但支付营业额0-3%的分成。


如华为园区店选择后者——品牌方用扣点换取选址支持,加盟商借势高流量点位。


北京加盟商刘明在账本上写道:“月流水30万时交3%才9000元,比付加盟费更划算,何况总部给的新品研发支持值这个价。”

 


微信图片_20250718140826.png


 

炒菜机押金1万+月租2000元的设计,本质是将设备商风险转移。


品牌方以押金锁定客户,季付租金保障现金流。


更关键的是,设备联网后的每次扫码炒菜都为总部贡献数据——什么浇头畅销、何时峰值需增援,全部实时反馈至研发中心。


首批进货需5000元酱料,后续按月补充。


这些由中央工厂直供的标准化酱包,毛利率高达70%,成为比加盟费更稳定的收入源。


在宁波中央厨房,三条全自动灌装线每天产出20万袋酱料,条形码记录着每袋酱料的流向——从出厂温度到门店扫码启用,全程不超过48小时。



04团餐工业化的临界点


“林清德”面馆的20平米万元店,投射出团餐产业的新逻辑。


当机械臂翻腾的火焰与精准的酱料线成为新式“表演性烹饪”,消费者并不抗拒科技感——只要入口的鳝丝依旧弹嫩,酱香依旧浓郁。

 

 

微信图片_20250718140831.png



工业化的本质不是消灭锅气,而是让锅气可测量、可复制。


上海老饕张先生举着手机拍摄炒菜过程:“比老师傅还懂收汁时机,酱色透亮却不糊底。”


这种模式不追求全时段经营,专注午市3小时黄金档;不迷恋大店模式,用4台机器人填平20平米极限空间。


这种“峰值导向”思维,正是破解团餐时效魔咒的密钥。


在杭州华为研究所,传统面馆午市翻台5轮已是极限,而隔壁“林清德”档口通过预扫码系统,让白领11点手机下单,12:05到店即取,单日客流量突破500人次。

 

 

微信图片_20250718140835.png



未来的本帮味或许不再由老师傅的手感定义,而由千万次烹饪曲线中优化的算法决定。



结语


午市高峰退去,“林清德”面馆的店员开始清洗炒菜机料斗。不锈钢内胆光洁如新,没有焦垢残留——这是智能控温系统的副产品。


隔壁传统面馆的老板老陈探头看了看,对徒弟叹气:“咱们两个灶台忙一中午出80碗,人家机器人干400碗不流汗。”语气里混着羡慕与危机感。


当一碗浓油赤酱的本帮面能在35秒内被完美复刻,当20平米小店日销破万成为常态,团餐这门传统的生意,正在算法的刻度与酱料的分子间悄然重构。


效率与美味的平衡木上,那些率先驯服火焰的机械臂,已推开新世界的大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