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风“韦帕”裹挟着暴雨与狂风,撕裂平静天幕,向着海岸线压来。气象部门预警连续升级,风雨已开始扰乱城市的日常节奏。
对于维系着千百员工与学生生活的企事业单位、学校食堂而言,暴风不仅吹动了路边的树叶,更开始撼动脆弱食材供应链——那些保障一日三餐安稳的支撑线。
台风,从来不只是气象灾害,更是对现代食堂应急能力和资源组织韧性的突击考验。
“黄金72小时”的意义,在于抢在灾害完全切断通道前完成布局。
这是危机反应的关键窗口,是建立持续供应保障的关键节点。而预案,正是穿越风雨的导航仪和加速器。
一、决战前夜:未雨绸缪,决胜千里之外(登陆前24小时)
1.战略总动员:决策链条清晰化
后勤、餐饮、采购、安全、仓管核心骨干组成跨部门应急专班,明确指挥链和关键决策人,建立实时决策沟通机制。杜绝责任真空,避免指挥混乱延误战机。
每4小时获取气象、交通管制、市场供应信息更新,精准判断“韦帕”路径、预计停水停电区域、交通中断点、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波动情况。
2.粮草先行:供应链多线突围
依据预估影响天数(通常按5-7天基础消耗量计),对米面粮油调味品等耐储战略物资进行关键性补充。
围绕冷冻肉类、禽类、水产(经预处理)、根茎类蔬菜(土豆、萝卜、洋葱等)、可常温存储豆制品、预制半成品(净菜、切配好的冷冻蔬菜包),构建核心“台风应急菜单矩阵”。
3.仓储“清障扩容”
全面检查冷冻库、冷藏库运行状态,清理空间优先确保应急物资存放。对易受潮包装物资进行必要垫高和防渗透处理。
4.“预备役”力量顶格配置
紧急确认核心岗位(厨师、关键档口操作员、配餐员)可留守或住所临近员工的名单与通勤可达性,形成ABC角梯队安排。制定应急排班表。
对门窗加固封堵,设备电源抬高处理,露天设施收纳固定,疏通排水渠道严防雨水倒灌。
配发雨具、防滑装备,重点区域增设警示标识,严控高危操作(如户外作业、重型设备操作)条件。
组织最后1小时应急操作复训,尤其强调食品安全控制关键点(如“雨污分离”处理、避免交叉污染流程)和设备紧急停运规范。
二、灵活变阵,穿越“雷暴区”(登陆后24-48小时)
1.“战时”菜单,巧变资源解困局
从“应急菜单库”中灵活抽取搭配,聚焦一主荤一配荤一至两个时蔬一主食的基础结构。
优先使用蒸煮炖等省时稳定烹饪方式,减少爆炒等过程复杂依赖人工环节耗时品类。
2.食安底线,暴雨中筑牢防火墙
设立专门被雨水浸湿工服存放区,建立消毒与烘干流程;铺设防滑吸水地垫强化隔离作用;污染区和清洁区人员流动必须经过特定消毒区域转换,流程细化到行走路线管理。
大幅提高原料验收温度检测频次(如冻品中心温度),烹饪和供餐温度监测从每2小时提升至每次操作前必测。
尤其关注高风险食品(如肉类、豆制品)在环境改变下的风险。
对存疑水质必须煮沸处理后使用;无条件使用桶装水制作直接入口食物(如凉菜、冲调饮品)。
三、攻坚克难:灾痕修复,重启高效运转(登陆后48-72小时及后续)
1.复产快进键:清扫战场重建通路
环境恢复“先清后消”:垃圾堆积区迅速清理消毒、浸水区域全面干燥处理、设备通电前细致检查功能完整性,确认无安全隐患后再逐步通电恢复运行。
供应链“伤痕评估”:第一时间整理应急期各供应商实际响应速度和履约能力报表,识别最佳合作者及存在问题单位。联系核心供应商评估其受灾损失和复产节奏,预判主流食材恢复常态时间表。
2.善后复盘:从实战中汲取力量
系统分析物资实际消耗速度与预案预测差距,应急菜单实际接受度反馈(可结合餐厨垃圾统计),物流实际卡点难点,操作流程中暴露的冗余或缺失步骤。
将此次应对过程转化为典型案例,融入员工安全与食安常态化培训内容,使其成为食堂危机管理的能力资产和组织记忆,增强团队的认同感与应变自信力。
暴雨退去,一片狼藉掩埋不住城市复苏的迹象。
而当第一缕朝阳穿透食堂窗口,人们踏着湿润地面涌入久违的餐厅,一份冒着热气、分量充足的餐食安稳放置在桌面上时——这朴素的温暖,背后是无数后勤人以专业和坚守对抗风雨的伟大实践。
所谓万全准备,不仅在于对抗台风的狂暴,更在于守护风暴过后那道人间烟火的永恒亮光。